轉職前,你必須要知道的幾件事

--

2019年底的一場疫情,讓遠端辦公大規模普及(即便部分產業只是很短暫的嘗試),讓人們重新審思許多問題,包含工作與生活的順序,以及意識到多元工作型態是可實踐的。因此在2021年開啟了一波轉職潮,甚至,離職潮。

到了2023年,AI的崛起更是推進不少人轉職的進程,有些人因為擔心工作會被AI取代而轉職,也有不少人是為了把握這個未來的趨勢,想轉職加入這個大浪潮。
現今職場變動快,轉職已經變成一種新常態。轉職和換工作,有什麼不同?許多人把這兩件事混為一談。

你的轉職角度是幾度?

換工作是平行轉移,簡單來說就是在同條路上打個方向燈換個車道而已。你帶著同樣的技能,到同樣或類似的產業,做同樣或類似的位置。舉例:

一位在台灣的視覺設計師,從做電商平台S的視覺,換到另一個電商平台P,一樣是做視覺設計,就是換工作而已。

但轉職是轉換方向,是扭了方向盤下了交流道迴轉後往新的方向走。你要重新打包原有的技能,甚至學新技能,轉換到不一樣的產業,或做不一樣的位置。

換工作像換車道,轉職是扭了方向盤下交流道往新的方向前進(Taken in England)

轉職可以分為三個角度。

  • 轉產業(Industry)
  • 轉職能(Profession)
  • 轉地區(Region)

舉例:一位在台灣的視覺設計師,從做台灣電商平台的視覺…..

  1. 換到做台灣SaaS系統的視覺,就是轉產業(Industry)。
  2. 換做台灣電商平台的UI/UX設計,就是轉職能(Profession)。
  3. 換做台灣SaaS系統的UI/UX設計,就是轉產業(Industry)+轉職能(Profession)。
  4. 搬到新加坡做SaaS系統的UI/UX設計,就是轉產業(Industry)+轉職能(Profession)+轉地區(Region)。
  5. 人在台灣但遠端做針對中東市場SaaS系統的UI/UX設計,就是轉產業(Industry)+轉職能(Profession)+轉地區(Region)。

以每個角度是60度來說,你要轉的度數愈大,難度愈高,需要準備的轉職時間愈久,也需要更完整的策略。像是1和2的情況都只是60度轉職。3是120度轉職,4和5是180度轉職。

轉職不一定是換公司,如果你在同公司想內轉到不同部門,也是轉職的一種。以往轉職,多為轉產業和職能居多。但隨著後疫情打破傳統勞動市場的地理限制、遠端辦公的盛行,轉地區的機會也變多(所謂轉地區除了傳統的reallocate,也包含工作所需要負責的市場,如北美市場或亞太市場)。

轉職旅程上的五大路障

三年半間,我自己轉職三次,一次120度,一次60度,一次180度。雖然過程有跌倒有擦傷還有骨折(只是譬喻),但是透過完整的策略和心法,最終轉職成功。但同時我也看過很多想轉職的人半途而廢,以失敗告終。以下是我目睹、以及自己犯過的5大錯誤。

  • 沒有方向感
  • 沒有事先準備
  • 只想一次到位
  • 不願意犧牲
  • 意志力不夠
職涯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感和目的地(Taken in Newcastle, UK)

沒有方向感

就像之前用開車來舉例,轉職是很需要有個目標和方向。有些人只是想要離開現況,但是又不知道要往哪走,很容易在職涯叢林中迷路,或是像外地人沒有Google Map開車進中和永和,卡在死巷還無法倒車。如果在轉職前不花時間先有系統地釐清你的動機,以及分析轉職的推力與拉力,失敗的機率就會增加。

沒有事先準備

大家都會用”轉換跑道“來形容換工作,運動都需要暖身不然會抽筋,轉職更是要暖身要準備。許多人都是因為現在的工作快待不下去了,才用趕著逃難的心情轉職,除了心態不對之外,也沒時間把LinkedIn經營好、履歷優化好,就像剛起床沒洗臉一頭亂髮還穿著睡衣去開門領UberEat一樣的狀態去找工作。也因為是逃難的心態,每個工作機會都像鐵達尼號沈沒時海上的浮木,有什麼就想抓,最終只是從一個坑掉到另一個坑,然後萬劫不復。

只想一次到位

轉職這件事和減重是一樣的道理。想要一週瘦20公斤基本上不可能,就算可以也是不健康和不持久。很多人都誤以為轉職是一個單次事件,但其實這是一系列的計畫和策略,想要轉換的角度越大,需要走的路越長。我自己是花三年半換了三份工作才landing到自己設定的目標。許多我目睹的失敗案例,都是希望直接一步到位、換到理想的工作,幾個月、甚至幾年過去了,依舊在原地踏步、尋尋覓覓。

不願意犧牲

無論增肌減脂,30%靠運動70%靠飲食。除了要花時間運動,忍受肌肉撕裂的痛,還需要克制狂喝珍奶的慾望。轉職更是如此。轉職的過程是痛苦的,你需要脫離舒適圈,會被質疑、被拒絕。每轉換一個角度,都代表你會有經驗或專業上的缺口需要補足,你需要放下你的自尊心和過去的光環重新學習。甚至有些過去的武功會全廢。這些都是痛苦的犧牲。在轉職的路上,有時會犧牲你的頭銜和職位,甚至是犧牲你的薪資水準。許多人在轉職上只會看到過去沈沒成本的損失,卻不知道不做轉變的話,未來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才是最貴的

意志力不夠

脫離舒適圈是痛苦的,沒有長期目標和意志力的話,很容易不小心又往後退回自己的圈圈內。因此要透過各種練習,時時提醒自己轉職的初心,維持轉職的決心和意志力,以免半途而廢。

轉職的5大路障

以上這些錯誤其實都是有因果關係。很多人在轉職的路上,沒有方向感,不知道短中長期的職涯目標,像是溫水煮青蛙一樣在原本的位置上舒服的待著,直到水溫過燙,才驚覺大事不對。故事的結局通常有兩種…

有些人像是無頭蒼蠅一樣亂找工作,只要有人願意發offer就像抓到浮木一樣趕快跳上去,甚至連薪水都沒好好談被HR吃豆腐。沒想到那不是木頭而是保麗龍片,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然後惡性循環。

另一種是一邊在鍋子裡待著一邊看外面的機會,左挑右選,但又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沒有方向感也沒有職涯的目標。想要一次到位卡到好機會,或者不願意為中長期目標做短期的犧牲,就這樣水溫慢慢升高,腳麻也跑不動,最後的故事結局就有點悲傷。

在轉職的路上,我看過許多悲傷的故事,甚至自己也是曾是悲傷故事的主角。但也因為自己在轉職地獄走過好幾回,更清楚中間的辛苦。這樣的經歷,是許多由獵頭或人資轉做Career Coach沒有的體悟和心路歷程。我痛過、恐懼過、焦慮過、迷惘過,所以我更清楚每個要轉職的人心中的掙扎與煎熬。我希望透過我的經驗,能讓其他人少走冤枉路。

抱持著這樣的心情,我開始接受委託為想轉職的職場人做『職涯整聊』(聊一聊要怎麼整理職涯方向)以及『履歷和LinkedIn健檢+行銷包裝』。透過有系統和策略的規劃,協助轉職人航向新的職涯旅程。

有興趣的朋友可到我的Career Talk with Ivy計畫專頁看細節。

轉職是條有點煎熬的一段路(Taken in L.A.)

轉職旅程的行前準備

因此,在轉職前,需要釐清自己的目標和動機,做好計畫和制定策略,要暖身,準備行囊。至於要怎麼準備?要準備多久?這沒有一個SOP和標準答案。轉職其實和旅行很像,你會根據你的目的地、旅程長短做不同的準備。如果你只是去沖繩三天兩夜,當然可以從衣櫃抓幾件衣服、帶上錢包和護照,機加酒刷下去說走就走。但如果你要花一年環遊世界,你需要花時間查住宿、機票、路線,需要存旅費,需要帶足夏裝冬衣….等等。

以60度轉職為例,準備期大約兩個月到半年。需要的行前準備包含…

  • 準備足夠的生活費
  • 釐清中長期職涯方向
  • 設定短期轉職目標
  • 整理技能包
  • 經營且優化LinkedIn
  • 優化履歷

準備足夠的生活費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轉職還要準備錢?是的,我們總是要做最壞的打算。有些人以為轉職不會花太久的時間,因此帥氣裸辭。結果現金不夠厚,帳戶水位每天都下降,但又找不到合適的機會,最後因為怕繳不出房租或貸款,將就選了一個不是很理想的工作。轉職要花多久沒人說得準,唯一能確定的就是要避免因為錢的壓力成為那一個壓死轉職計畫的稻草

釐清中長期職涯方向

這是最花時間也最重要的一部分,『你想要什麼』?『為什麼』?很多人說不上來為什麼自己想要轉職,或是換到下一份工作後,『然後呢』?就像每個人運動的原因不同。有些人是喜歡運動,有些人是因為自己大病一場、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想要透過運動找回健康的身體多陪陪孩子。你是希望轉職來加速職涯成長?還是想要轉職找回身心靈平衡?每個人的轉職的動機都不同,因此,花時間釐清自己的職涯方向,是非常必要的步驟

設定短期轉職目標

有了中長期的方向,你就能更清晰地為這次轉職設定目標。就像找私人教練上課,教練都會和你討論的目標(中長期方向)是什麼?是想要培養定期運動的習慣?還是想雕塑身材?還是想甩肉減脂?還是只是想和帥哥教練聊天?有了這個方向,才能幫你制定運動和飲食菜單、設計課程,例如每天周重訓三次+低醣飲食(短期目標)。有了轉職的方向,才能做下一份工作的落點定位和分析。

整理技能包

職涯就像登山,爬到不同的高度,你需要的工具不一樣(我沒在登山這是聽我朋友說的,勿戰啊,打個比喻)。有些工具生鏽了,你需要去擦亮它。有些工具已經過時了,你需要剔除它減輕背包重量才能讓你爬更高走更遠。有些工具你還沒有,你需要取得它。你的技能和經驗,就是你在職場上的吃飯工具,你需要盤點一下庫存、看一下有效期限、保養、補貨、然後有系統地整理。

經營且優化LinkedIn

轉職就和開餐廳一樣,如果客戶不知道有這家店,怎麼可能有機會看到你的菜單?你的LinkedIn Profile就是Google Map上的店家資訊,履歷就是你的菜單。LinkedIn在人才市場太重要,我自己在2019年後的工作邀約都來自LinkedIn,包含獵頭和招募官。優質的公司都會花錢投資在LinkedIn,就是希望找到好的人才,因此從LinkedIn來的職缺品質和條件都較佳。超過50%(特別是高階)的職缺都不會對外公布,都會是由獵頭和招募官用LinkedIn找到適合的人選再去私聊,再把這些人的資料給用人主管看,用人主管會再去審核一次,才有正式面試的邀約。許多用人主管,都會去看Candidate的LinkedIn。因此,經營好LinkedIn比你想像的重要啊!

優化履歷

當客戶走進你的餐廳,要準備點餐,你覺得「蚵仔煎」VS「生蠔。佐。滑蛋皮」,哪個看起來比較高級?一樣的食材和料理,在菜單上呈現的方式不同(文案、拍照、排版),給人的感受也不同(還有價格也不同)。這就是行銷包裝的價值與藝術啊(行銷魂大爆發)!!!因此,當獵頭和招聘官都走進你的餐廳,你要確保你遞出去的菜單上寫的是「生蠔。佐。滑蛋皮」並且附上精美的文案和照片,而不是一張A4 Word排版寫著「蚵仔煎」。除非你已經是米其林滿天星主廚,在深山中開個客棧都有人追到天涯海角三顧茅廬,你才能很任性的在菜單寫「蚵仔煎」。但如果你已經到達這種江湖地位,你真的不需要菜單,都馬是無菜單料理啊!(頂流人才都是企業重金禮聘,不適用現階段的普羅大眾)

轉職前的準備

『那些以為是結果 其實是每一站 每過一站 不斷開始著每一段』 — Soft Lipa,過程(2010)

我自己覺得轉職其實很像減重或健身的過程,要有目標、計畫、決心、毅力、紀律、執行力

有些人可以不花錢卻花很多時間看很多YouTube影片自學,然後很有紀律的去健身房。也有人是少花時間自學摸索、花錢買線上課程有系統地學習,再自律地去健身房。還有一種人是花錢請教練指導、盯著動作矯正姿勢、督促定期訓練,以及在意志力快撐不下去時push你一把。

無論你是有轉職的念頭、或在準備轉職、甚至是在轉職的路上,真心希望我的文章以及『職涯整聊』能夠幫助到你。

延伸閱讀:

職場上的冒牌者症候群

職涯成長駭客養成之路 (含轉職書單)

你與遠端工作的距離

我是Ivy,一位數位遊牧行銷人。謝謝你閱讀我的職涯筆記,請Follow以及Subscribe我的Medium和Instagram,讓我更有動力持續分享我的職涯觀察。也請Share這篇文章給身邊的朋友,讓更多人能夠更貼近自己理想的生活。

--

--

Ivy is Out of Office
Ivy is Out of Office

Written by Ivy is Out of Office

A digital marketer who works from anywhere. Career-switcher/ Arts lover/ Storyteller. 數位遊牧行銷人。三次轉職生還者。 主修音樂,於英國取得行銷碩士。經歷橫跨藝術、策展、旅遊、時尚、科技等。

Responses (1)